0757-86162388|
jinduoshiwusuo@163.com|
近日,疫情防控期间,多个微信群组围绕不配合核酸检测、伪造变造检测报告,哄抬物价等方面进行造谣传谣,我所吴楠茜律师就上述造谣传谣的相关法律责任问题,接受了佛山电视台《禅城新闻》栏目记者的采访。
吴楠茜律师认为造谣传谣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法律责任:
一、行政责任:根据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的规定,散布谣言,谎报疫情的,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,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;情节较轻的,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。
二、造谣传谣情节严重,构成犯罪的,依法追究刑事责任。
根据最高人民法院、最高人民检察院、公安部、司法部印发的《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》(法发〔2020〕7号),造谣传谣情节严重的,可能构成以下犯罪:(1)编造、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。编造虚假的疫情信息,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,或者明知是虚假疫情信息,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,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,以编造、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定罪处罚,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者管制;造成严重后果的,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。(2)寻衅滋事罪。编造虚假信息,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,在信息网络上散布,或者组织、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,起哄闹事,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,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,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者管制;纠集他人多次实施该类行为,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,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,可以并处罚金。
三、造谣传谣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,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。
《民法典》明确民事主体的人格权受法律保护。编造、散播谣言或者对他人进行侮辱、诽谤,侵害他人名誉权、荣誉权、隐私权等人格权的行为,均需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。
疫情当前希望广大网友严格遵守疫情防控要求,秉承理性客观的态度不随意转发未经证实的信息,及时关注官方发布的消息,提高警惕和识别能力,不信谣,不传谣!